三十一岁只是一种新的二十一岁

如今的时代和几年前完全不同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刷娱乐视频的人越来越多。抖音占据了很多人所剩不多的一点休息时间,或者剩下的一部分也交给了游戏。其实时间是最公平的,也是最无情的,无论你想或者不想,它都不急不慢地流失,不知不觉一年就会过去,如果不去刻意学习积累,每一年都难有什么大的长进。
去年创业失败之前的那个春节,我看了大量的闲书,从元宇宙到财经大部头,从区块链编程到serverless,做了不少笔记,也思考着当时项目的未来。
失败不可怕,失败后没有收获和反思,才是真的浪费了一次失败。利用失败,看清楚前路,也看清楚自己,这才有一些意义。
这个春节,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在思考和阅读,这一次我回归了过去一年的成长,分析了自己的技能树和未来方向。还是需要继续往T型人才去沉淀自己,还远远没达到Hunt所说的直觉型专家的地步。
关于读书,我觉得笔记是有必要的,只是形式不必像读书的时候那样死板,因为社会和工作每天都是真实的战斗,没有什么重点可以划出来背,也没有人催你去复习。
1. 自我驱动
我听了很多年,也一直在实践,在没有光的时候,需要自己给自己燃烧小宇宙,照亮自己的路。很多人可能听了感觉无趣,这不是老生常谈了嘛,的确,最有价值的不是观点本身,而是怎么去完美且持久地执行正确的观点。有的人在好的团队和氛围里面可以去模仿和跟随mentor,慢慢培养出自我驱动的习惯。但是不是每个团队都有教学型的mentor,mentor只能给一些guide,不可能像教学生一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重复到学会为止。修行是自己的,领悟也是需要自己花时间去想的,最后一公里怎么去做,还是要靠自己。
2.多看干货
我也好几年没有再买过纸质书,大多数时间都在微信读书里面去看一些专业或者平台能力的书。看着看着,我发现了一个规律,除非是不得已,我一般技术书籍是不会看国人写的。因为国人写书有个很大的问题,缺乏结构性思维,缺乏提炼能力。往往就是把一些知识点罗列一下,给一些非思维展示的guide,有时候甚至就是把官方文档的API、SDK翻译一遍,看了也浪费了时间。我自己也写过书,也知道现在出书越来越难,纸质书的销量不好,很多作者为了销量已经开始挂羊头卖狗肉了,标题党辜负期待,最后落到技术本质的段落又像AE86一般飘逸而过。所以我现在一般只看国外大佬写的犀牛书,也包括人文金融类的。国外作者比较直率,干货直接提着锅就推到你面前,不厌其烦地讨论关键细节,读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个循循善诱的大师,等同于报了一个超级VIP的MBA或者大师班。
3. 思考最终有产出
我在很多年前就说过,读书如同牛吃草,最终要么变成血肉,要么挤出牛奶。出书立传也好,写文章,写paper,写开源项目都是产出的表现。思考后的产出,决定了思考到底有没有结果,有没有形成能力。当然我认为多读书总是好的,对个体来说,继承之后再谈创新,是一种比较常规的途径。在团队里面的输出更是有利于团队的发展和迭代,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我比较反感过分的集体主义,过分强调平均,是永远也达不到人性的平均的。
三十一岁只是一种新的二十一岁,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继续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快乐地过好下一个十年。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