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三,面渣逆袭系列继续,这节我们来搞定Redis——不会有人假期玩去了吧?不会吧?
Redis是一种基于键值对(key-value)的NoSQL数据库。
比一般键值对数据库强大的地方,Redis中的value支持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 list(列表)、set(集合)、zset(有序集合)、Bitmaps(位图)、 HyperLogLog、GEO(地理信息定位)等多种数据结构,因此 Redis可以满足很多的应用场景。
而且因为Redis会将所有数据都存放在内存中,所以它的读写性能非常出色。
不仅如此,Redis还可以将内存的数据利用快照和日志的形式保存到硬盘上,这样在发生类似断电或者机器故障的时候,内存中的数据不会“丢失”。
除了上述功能以外,Redis还提供了键过期、发布订阅、事务、流水线、Lua脚本等附加功能。
总之,Redis是一款强大的性能利器。
缓存
这是Redis应用最广泛地方,基本所有的Web应用都会使用Redis作为缓存,来降低数据源压力,提高响应速度。
计数器
Redis天然支持计数功能,而且计数性能非常好,可以用来记录浏览量、点赞量等等。
排行榜
Redis提供了列表和有序集合数据结构,合理地使用这些数据结构可以很方便地构建各种排行榜系统。
社交网络
赞/踩、粉丝、共同好友/喜好、推送、下拉刷新。
消息队列
Redis提供了发布订阅功能和阻塞队列的功能,可以满足一般消息队列功能。
分布式锁
分布式环境下,利用Redis实现分布式锁,也是Redis常见的应用。
Redis的应用一般会结合项目去问,以一个电商项目的用户服务为例:
Redis有五种基本数据结构。
string
字符串最基础的数据结构。字符串类型的值实际可以是字符串(简单的字符串、复杂的字符串(例如JSON、XML))、数字 (整数、浮点数),甚至是二进制(图片、音频、视频),但是值最大不能超过512MB。
字符串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使用场景:
hash
哈希类型是指键值本身又是一个键值对结构。
哈希主要有以下典型应用场景:
list
列表(list)类型是用来存储多个有序的字符串。列表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数据结构,它可以充当栈和队列的角色
列表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场景:
set
集合(set)类型也是用来保存多个的字符串元素,但和列表类型不一 样的是,集合中不允许有重复元素,并且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
集合主要有如下使用场景:
sorted set
有序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排序。但是它和列表使用索引下标作为排序依据不同的是,它给每个元素设置一个权重(score)作为排序的依据。
有序集合主要应用场景:
Redis的速度⾮常的快,单机的Redis就可以⽀撑每秒十几万的并发,相对于MySQL来说,性能是MySQL的⼏⼗倍。速度快的原因主要有⼏点:
引用知乎上一个高赞的回答来解释什么是I/O多路复用。假设你是一个老师,让30个学生解答一道题目,然后检查学生做的是否正确,你有下面几个选择:
第一种选择:按顺序逐个检查,先检查A,然后是B,之后是C、D。。。这中间如果有一个学生卡住,全班都会被耽误。这种模式就好比,你用循环挨个处理socket,根本不具有并发能力。
第二种选择:你创建30个分身,每个分身检查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这种类似于为每一个用户创建一个进程或者- 线程处理连接。
第三种选择,你站在讲台上等,谁解答完谁举手。这时C、D举手,表示他们解答问题完毕,你下去依次检查C、D的答案,然后继续回到讲台上等。此时E、A又举手,然后去处理E和A。
第一种就是阻塞IO模型,第三种就是I/O复用模型。
Linux系统有三种方式实现IO多路复用:select、poll和epoll。
例如epoll方式是将用户socket对应的fd注册进epoll,然后epoll帮你监听哪些socket上有消息到达,这样就避免了大量的无用操作。此时的socket应该采用非阻塞模式。
这样,整个过程只在进行select、poll、epoll这些调用的时候才会阻塞,收发客户消息是不会阻塞的,整个进程或者线程就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就是事件驱动,所谓的reactor模式。
官方解释:https://redis.io/topics/faq
官方FAQ表示,因为Redis是基于内存的操作,CPU成为Redis的瓶颈的情况很少见,Redis的瓶颈最有可能是内存的大小或者网络限制。
如果想要最大程度利用CPU,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启动多个Redis实例。
PS:网上有这样的回答,吐槽官方的解释有些敷衍,其实就是历史原因,开发者嫌多线程麻烦,后来这个CPU的利用问题就被抛给了使用者。
同时FAQ里还提到了, Redis 4.0 之后开始变成多线程,除了主线程外,它也有后台线程在处理一些较为缓慢的操作,例如清理脏数据、无用连接的释放、大 Key 的删除等等。
Redis不是说用单线程的吗?怎么6.0成了多线程的?
Redis6.0的多线程是用多线程来处理数据的读写和协议解析,但是Redis执行命令还是单线程的。
这样做的⽬的是因为Redis的性能瓶颈在于⽹络IO⽽⾮CPU,使⽤多线程能提升IO读写的效率,从⽽整体提⾼Redis的性能。
Redis持久化⽅案分为RDB和AOF两种。
RDB
RDB持久化是把当前进程数据生成快照保存到硬盘的过程,触发RDB持久化过程分为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
RDB⽂件是⼀个压缩的⼆进制⽂件,通过它可以还原某个时刻数据库的状态。由于RDB⽂件是保存在硬盘上的,所以即使Redis崩溃或者退出,只要RDB⽂件存在,就可以⽤它来恢复还原数据库的状态。
手动触发分别对应save和bgsave命令:
save命令:阻塞当前Redis服务器,直到RDB过程完成为止,对于内存比较大的实例会造成长时间阻塞,线上环境不建议使用。
bgsave命令:Redis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RDB持久化过程由子进程负责,完成后自动结束。阻塞只发生在fork阶段,一般时间很短。
以下场景会自动触发RDB持久化:
AOF
AOF(append only file)持久化:以独立日志的方式记录每次写命令, 重启时再重新执行AOF文件中的命令达到恢复数据的目的。AOF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了数据持久化的实时性,目前已经是Redis持久化的主流方式。
AOF的工作流程操作:命令写入 (append)、文件同步(sync)、文件重写(rewrite)、重启加载 (load)
流程如下:
1)所有的写入命令会追加到aof_buf(缓冲区)中。
2)AOF缓冲区根据对应的策略向硬盘做同步操作。
3)随着AOF文件越来越大,需要定期对AOF文件进行重写,达到压缩 的目的。
4)当Redis服务器重启时,可以加载AOF文件进行数据恢复。
RDB | 优点
dump.rdb
,非常适合备份、全量复制的场景。RDB | 缺点
AOF | 优点
appendfsync
属性,有 always
,每进行一次命令操作就记录到 aof 文件中一次。AOF | 缺点
当Redis发生了故障,可以从RDB或者AOF中恢复数据。
恢复的过程也很简单,把RDB或者AOF文件拷贝到Redis的数据目录下,如果使用AOF恢复,配置文件开启AOF,然后启动redis-server即可。
Redis 启动时加载数据的流程:
重启 Redis 时,我们很少使用 RDB
来恢复内存状态,因为会丢失大量数据。我们通常使用 AOF 日志重放,但是重放 AOF 日志性能相对 RDB
来说要慢很多,这样在 Redis 实例很大的情况下,启动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Redis 4.0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一个新的持久化选项——混合持久化。将 rdb
文件的内容和增量的 AOF 日志文件存在一起。这里的 AOF 日志不再是全量的日志,而是 自持久化开始到持久化结束 的这段时间发生的增量 AOF 日志,通常这部分 AOF 日志很小:
于是在 Redis 重启的时候,可以先加载 rdb
的内容,然后再重放增量 AOF 日志就可以完全替代之前的 AOF 全量文件重放,重启效率因此大幅得到提升。
Redis保证高可用主要有三种方式:主从、哨兵、集群。
主从复制,是指将一台 Redis 服务器的数据,复制到其他的 Redis 服务器。前者称为 主节点(master),后者称为 从节点(slave)。且数据的复制是 单向 的,只能由主节点到从节点。Redis 主从复制支持 主从同步 和 从从同步 两种,后者是 Redis 后续版本新增的功能,以减轻主节点的同步负担。
主从复制主要的作用?
Redis的复制拓扑结构可以支持单层或多层复制关系,根据拓扑复杂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主一从、一主多从、树状主从结构。
1.一主一从结构
一主一从结构是最简单的复制拓扑结构,用于主节点出现宕机时从节点提供故障转移支持。
2.一主多从结构
一主多从结构(又称为星形拓扑结构)使得应用端可以利用多个从节点实现读写分离(见图6-5)。对于读占比较大的场景,可以把读命令发送到从节点来分担主节点压力。
3.树状主从结构
树状主从结构(又称为树状拓扑结构)使得从节点不但可以复制主节点数据,同时可以作为其他从节点的主节点继续向下层复制。通过引入复制中间层,可以有效降低主节点负载和需要传送给从节点的数据量。
Redis主从复制的工作流程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步:
Redis在2.8及以上版本使用psync命令完成主从数据同步,同步过程分为:全量复制和部分复制。
全量复制
一般用于初次复制场景,Redis早期支持的复制功能只有全量复制,它会把主节点全部数据一次性发送给从节点,当数据量较大时,会对主从节点和网络造成很大的开销。
全量复制的完整运行流程如下:
部分复制
部分复制主要是Redis针对全量复制的过高开销做出的一种优化措施, 使用psync{runId}{offset}命令实现。当从节点(slave)正在复制主节点 (master)时,如果出现网络闪断或者命令丢失等异常情况时,从节点会向 主节点要求补发丢失的命令数据,如果主节点的复制积压缓冲区内存在这部分数据则直接发送给从节点,这样就可以保持主从节点复制的一致性。
主从复制虽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Redis的高可用问题,第二、三个问题属于Redis的分布式问题。
主从复制存在一个问题,没法完成自动故障转移。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方案来完成自动故障转移,它就是Redis Sentinel(哨兵)。
Redis Sentinel ,它由两部分组成,哨兵节点和数据节点:
在复制的基础上,哨兵实现了 自动化的故障恢复 功能,下面是官方对于哨兵功能的描述:
其中,监控和自动故障转移功能,使得哨兵可以及时发现主节点故障并完成转移。而配置提供者和通知功能,则需要在与客户端的交互中才能体现。
哨兵模式是通过哨兵节点完成对数据节点的监控、下线、故障转移。
主观下线
每个Sentinel节点会每隔1秒对主节点、从节点、其他Sentinel节点发送ping命令做心跳检测,当这些节点超过 down-after-milliseconds没有进行有效回复,Sentinel节点就会对该节点做失败判定,这个行为叫做主观下线。
客观下线
当Sentinel主观下线的节点是主节点时,该Sentinel节点会通过sentinel is- master-down-by-addr命令向其他Sentinel节点询问对主节点的判断,当超过 <quorum>个数,Sentinel节点认为主节点确实有问题,这时该Sentinel节点会做出客观下线的决定
领导者Sentinel节点选举
Sentinel节点之间会做一个领导者选举的工作,选出一个Sentinel节点作为领导者进行故障转移的工作。Redis使用了Raft算法实现领导者选举。
故障转移
领导者选举出的Sentinel节点负责故障转移,过程如下:
Redis使用了Raft算法实 现领导者选举,大致流程如下:
选出新的主节点,大概分为这么几步:
前面说到了主从存在高可用和分布式的问题,哨兵解决了高可用的问题,而集群就是终极方案,一举解决高可用和分布式问题。
数据分区: 数据分区 (或称数据分片) 是集群最核心的功能。集群将数据分散到多个节点,一方面 突破了 Redis 单机内存大小的限制,存储容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 每个主节点都可以对外提供读服务和写服务,大大提高了集群的响应能力。
高可用: 集群支持主从复制和主节点的 自动故障转移 (与哨兵类似),当任一节点发生故障时,集群仍然可以对外提供服务。
分布式的存储中,要把数据集按照分区规则映射到多个节点,常见的数据分区规则三种:
节点取余分区,非常好理解,使用特定的数据,比如Redis的键,或者用户ID之类,对响应的hash值取余:hash(key)%N,来确定数据映射到哪一个节点上。
不过该方案最大的问题是,当节点数量变化时,如扩容或收缩节点,数据节点映射关 系需要重新计算,会导致数据的重新迁移。
将整个 Hash 值空间组织成一个虚拟的圆环,然后将缓存节点的 IP 地址或者主机名做 Hash 取值后,放置在这个圆环上。当我们需要确定某一个 Key 需 要存取到哪个节点上的时候,先对这个 Key 做同样的 Hash 取值,确定在环上的位置,然后按照顺时针方向在环上“行走”,遇到的第一个缓存节点就是要访问的节点。
比如说下面 这张图里面,Key 1 和 Key 2 会落入到 Node 1 中,Key 3、Key 4 会落入到 Node 2 中,Key 5 落入到 Node 3 中,Key 6 落入到 Node 4 中。
这种方式相比节点取余最大的好处在于加入和删除节点只影响哈希环中 相邻的节点,对其他节点无影响。
但它还是存在问题:
这个方案 一致性哈希分区的基础上,引入了 虚拟节点 的概念。Redis 集群使用的便是该方案,其中的虚拟节点称为 槽(slot)。槽是介于数据和实际节点之间的虚拟概念,每个实际节点包含一定数量的槽,每个槽包含哈希值在一定范围内的数据。
在使用了槽的一致性哈希分区中,槽是数据管理和迁移的基本单位。槽解耦了数据和实际节点 之间的关系,增加或删除节点对系统的影响很小。仍以上图为例,系统中有 4
个实际节点,假设为其分配 16
个槽(0-15);
如果此时删除 node2
,只需要将槽 4-7 重新分配即可,例如槽 4-5 分配给 node1
,槽 6 分配给 node3
,槽 7 分配给 node4
,数据在其他节点的分布仍然较为均衡。
Redis集群通过数据分区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通过自动故障转移实现高可用。
数据分区是在集群创建的时候完成的。
设置节点
Redis集群一般由多个节点组成,节点数量至少为6个才能保证组成完整高可用的集群。每个节点需要开启配置cluster-enabled yes,让Redis运行在集群模式下。
节点握手
节点握手是指一批运行在集群模式下的节点通过Gossip协议彼此通信, 达到感知对方的过程。节点握手是集群彼此通信的第一步,由客户端发起命 令:cluster meet{ip}{port}。完成节点握手之后,一个个的Redis节点就组成了一个多节点的集群。
分配槽(slot)
Redis集群把所有的数据映射到16384个槽中。每个节点对应若干个槽,只有当节点分配了槽,才能响应和这些槽关联的键命令。通过 cluster addslots命令为节点分配槽。
Redis集群的故障转移和哨兵的故障转移类似,但是Redis集群中所有的节点都要承担状态维护的任务。
故障发现
Redis集群内节点通过ping/pong消息实现节点通信,集群中每个节点都会定期向其他节点发送ping消息,接收节点回复pong 消息作为响应。如果在cluster-node-timeout时间内通信一直失败,则发送节 点会认为接收节点存在故障,把接收节点标记为主观下线(pfail)状态。
当某个节点判断另一个节点主观下线后,相应的节点状态会跟随消息在集群内传播。通过Gossip消息传播,集群内节点不断收集到故障节点的下线报告。当 半数以上持有槽的主节点都标记某个节点是主观下线时。触发客观下线流程。
故障恢复
故障节点变为客观下线后,如果下线节点是持有槽的主节点则需要在它 的从节点中选出一个替换它,从而保证集群的高可用。
部署Redis集群至少需要几个物理节点?
在投票选举的环节,故障主节点也算在投票数内,假设集群内节点规模是3主3从,其中有2 个主节点部署在一台机器上,当这台机器宕机时,由于从节点无法收集到 3/2+1个主节点选票将导致故障转移失败。这个问题也适用于故障发现环节。因此部署集群时所有主节点最少需要部署在3台物理机上才能避免单点问题。
Redis集群提供了灵活的节点扩容和收缩方案,可以在不影响集群对外服务的情况下,为集群添加节点进行扩容也可以下线部分节点进行缩容。
其实,集群扩容和缩容的关键点,就在于槽和节点的对应关系,扩容和缩容就是将一部分槽
和数据
迁移给新节点。
例如下面一个集群,每个节点对应若干个槽,每个槽对应一定的数据,如果希望加入1个节点希望实现集群扩容时,需要通过相关命令把一部分槽和内容迁移给新节点。
缩容也是类似,先把槽和数据迁移到其它节点,再把对应的节点下线。
PS:这是多年黄历的老八股了,一定要理解清楚。
一个并发访问量比较大的key在某个时间过期,导致所有的请求直接打在DB上。
解决⽅案:
加锁更新,⽐如请求查询A,发现缓存中没有,对A这个key加锁,同时去数据库查询数据,写⼊缓存,再返回给⽤户,这样后⾯的请求就可以从缓存中拿到数据了。
将过期时间组合写在value中,通过异步的⽅式不断的刷新过期时间,防⽌此类现象。
缓存穿透指的查询缓存和数据库中都不存在的数据,这样每次请求直接打到数据库,就好像缓存不存在一样。
缓存穿透将导致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都要到存储层去查询,失去了缓存保护后端存储的意义。
缓存穿透可能会使后端存储负载加大,如果发现大量存储层空命中,可能就是出现了缓存穿透问题。
缓存穿透可能有两种原因:
它主要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种方式是在数据库不命中之后,把一个空对象或者默认值保存到缓存,之后再访问这个数据,就会从缓存中获取,这样就保护了数据库。
缓存空值有两大问题:
空值做了缓存,意味着缓存层中存了更多的键,需要更多的内存空间(如果是攻击,问题更严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针对这类数据设置一个较短的过期时间,让其自动剔除。
缓存层和存储层的数据会有一段时间窗口的不一致,可能会对业务有一定影响。
例如过期时间设置为5分钟,如果此时存储层添加了这个数据,那此段时间就会出现缓存层和存储层数据的不一致。
这时候可以利用消息队列或者其它异步方式清理缓存中的空对象。
布隆过滤器里会保存数据是否存在,如果判断数据不不能再,就不会访问存储。
两种解决方案的对比:
某⼀时刻发⽣⼤规模的缓存失效的情况,例如缓存服务宕机、大量key在同一时间过期,这样的后果就是⼤量的请求进来直接打到DB上,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称为雪崩。
缓存雪崩是三大缓存问题里最严重的一种,我们来看看怎么预防和处理。
布隆过滤器,它是一个连续的数据结构,每个存储位存储都是一个bit
,即0
或者1
, 来标识数据是否存在。
存储数据的时时候,使用K个不同的哈希函数将这个变量映射为bit列表的的K个点,把它们置为1。
我们判断缓存key是否存在,同样,K个哈希函数,映射到bit列表上的K个点,判断是不是1:
布隆过滤器也有一些缺点:
根据CAP理论,在保证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的前提下,无法保证一致性,所以缓存和数据库的绝对一致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尽可能保存缓存和数据库的最终一致性。
1. 删除缓存而不是更新缓存
当一个线程对缓存的key进行写操作的时候,如果其它线程进来读数据库的时候,读到的就是脏数据,产生了数据不一致问题。
相比较而言,删除缓存的速度比更新缓存的速度快很多,所用时间相对也少很多,读脏数据的概率也小很多。
更新数据,耗时可能在删除缓存的百倍以上。在缓存中不存在对应的key,数据库又没有完成更新的时候,如果有线程进来读取数据,并写入到缓存,那么在更新成功之后,这个key就是一个脏数据。
毫无疑问,先删缓存,再更数据库,缓存中key不存在的时间的时间更长,有更大的概率会产生脏数据。
目前最流行的缓存读写策略cache-aside-pattern就是采用先更数据库,再删缓存的方式。
如果不是并发特别高,对缓存依赖性很强,其实一定程序的不一致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对一致性要求比较高,那就得想办法保证缓存和数据库中数据一致。
缓存和数据库数据不一致常见的两种原因:
消息队列保证key被删除
可以引入消息队列,把要删除的key或者删除失败的key丢尽消息队列,利用消息队列的重试机制,重试删除对应的key。
这种方案看起来不错,缺点是对业务代码有一定的侵入性。
数据库订阅+消息队列保证key被删除
可以用一个服务(比如阿里的 canal)去监听数据库的binlog,获取需要操作的数据。
然后用一个公共的服务获取订阅程序传来的信息,进行缓存删除操作。
这种方式降低了对业务的侵入,但其实整个系统的复杂度是提升的,适合基建完善的大厂。
延时双删防止脏数据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缓存不存在的时候,写入了脏数据,这种情况在先删缓存,再更数据库的缓存更新策略下发生的比较多,解决方案是延时双删。
简单说,就是在第一次删除缓存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删除缓存。
这种方式的延时时间设置需要仔细考量和测试。
设置缓存过期时间兜底
这是一个朴素但是有用的办法,给缓存设置一个合理的过期时间,即使发生了缓存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它也不会永远不一致下去,缓存过期的时候,自然又会恢复一致。
PS:这道题面试很少问,但实际工作中很常见。
在日常的开发中,我们常常采用两级缓存:本地缓存+分布式缓存。
所谓本地缓存,就是对应服务器的内存缓存,比如Caffeine,分布式缓存基本就是采用Redis。
那么问题来了,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怎么保持数据一致?
Redis缓存,数据库发生更新,直接删除缓存的key即可,因为对于应用系统而言,它是一种中心化的缓存。
但是本地缓存,它是非中心化的,散落在分布式服务的各个节点上,没法通过客户端的请求删除本地缓存的key,所以得想办法通知集群所有节点,删除对应的本地缓存key。
可以采用消息队列的方式:
什么是热Key?
所谓的热key,就是访问频率比较的key。
比如,热门新闻事件或商品,这类key通常有大流量的访问,对存储这类信息的 Redis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假如Redis集群部署,热key可能会造成整体流量的不均衡,个别节点出现OPS过大的情况,极端情况下热点key甚至会超过 Redis本身能够承受的OPS。
怎么处理热key?
对热key的处理,最关键的是对热点key的监控,可以从这些端来监控热点key:
客户端
客户端其实是距离key“最近”的地方,因为Redis命令就是从客户端发出的,例如在客户端设置全局字典(key和调用次数),每次调用Redis命令时,使用这个字典进行记录。
代理端
像Twemproxy、Codis这些基于代理的Redis分布式架构,所有客户端的请求都是通过代理端完成的,可以在代理端进行收集统计。
Redis服务端
使用monitor命令统计热点key是很多开发和运维人员首先想到,monitor命令可以监控到Redis执行的所有命令。
只要监控到了热key,对热key的处理就简单了:
把热key打散到不同的服务器,降低压⼒
加⼊⼆级缓存,提前加载热key数据到内存中,如果redis宕机,⾛内存查询
所谓缓存预热,就是提前把数据库里的数据刷到缓存里,通常有这些方法:
1、直接写个缓存刷新页面或者接口,上线时手动操作
2、数据量不大,可以在项目启动的时候自动进行加载
3、定时任务刷新缓存.
开发的时候一般使用“缓存+过期时间”的策略,既可以加速数据读写,又保证数据的定期更新,这种模式基本能够满足绝大部分需求。
但是有两个问题如果同时出现,可能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当前key是一个热点key(例如一个热门的娱乐新闻),并发量非常大。
重建缓存不能在短时间完成,可能是一个复杂计算,例如复杂的 SQL、多次IO、多个依赖等。 在缓存失效的瞬间,有大量线程来重建缓存,造成后端负载加大,甚至可能会让应用崩溃。
怎么处理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很复杂,解决问题的要点在于:
所以一般采用如下方式:
什么是无底洞问题?
2010年,Facebook的Memcache节点已经达到了3000个,承载着TB级别的缓存数据。但开发和运维人员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了满足业务要求添加了大量新Memcache节点,但是发现性能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下降了,当时将这 种现象称为缓存的“无底洞”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通常来说添加节点使得Memcache集群 性能应该更强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键值数据库由于通常采用哈希函数将 key映射到各个节点上,造成key的分布与业务无关,但是由于数据量和访问量的持续增长,造成需要添加大量节点做水平扩容,导致键值分布到更多的 节点上,所以无论是Memcache还是Redis的分布式,批量操作通常需要从不同节点上获取,相比于单机批量操作只涉及一次网络操作,分布式批量操作会涉及多次网络时间。
无底洞问题如何优化呢?
先分析一下无底洞问题:
客户端一次批量操作会涉及多次网络操作,也就意味着批量操作会随着节点的增多,耗时会不断增大。
网络连接数变多,对节点的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优化思路如下:
命令本身的优化,例如优化操作语句等。
减少网络通信次数。
降低接入成本,例如客户端使用长连/连接池、NIO等。
Redis 内存不足有这么几种处理方式:
Redis主要有2种过期数据回收策略:
惰性删除
惰性删除指的是当我们查询key的时候才对key进⾏检测,如果已经达到过期时间,则删除。显然,他有⼀个缺点就是如果这些过期的key没有被访问,那么他就⼀直⽆法被删除,⽽且⼀直占⽤内存。
定期删除
定期删除指的是Redis每隔⼀段时间对数据库做⼀次检查,删除⾥⾯的过期key。由于不可能对所有key去做轮询来删除,所以Redis会每次随机取⼀些key去做检查和删除。
Redis所用内存达到maxmemory上限时会触发相应的溢出控制策略,Redis支持六种策略:
Redis发生阻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排查:
API或数据结构使用不合理
通常Redis执行命令速度非常快,但是不合理地使用命令,可能会导致执行速度很慢,导致阻塞,对于高并发的场景,应该尽量避免在大对象上执行算法复杂 度超过O(n)的命令。
对慢查询的处理分为两步:
CPU饱和的问题
单线程的Redis处理命令时只能使用一个CPU。而CPU饱和是指Redis单核CPU使用率跑到接近100%。
针对这种情况,处理步骤一般如下:
持久化相关的阻塞
对于开启了持久化功能的Redis节点,需要排查是否是持久化导致的阻塞。
Redis使用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大key的情况, 比如:
大key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如何找到大key?
如何处理大key?
删除大key
压缩和拆分key
我们知道redis支持很多种结构的数据,那么如何使用redis作为异步队列使用呢?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这种方式,消费者死循环rpop从队列中消费消息。但是这样,即使队列里没有消息,也会进行rpop,会导致Redis CPU的消耗。
可以通过让消费者休眠的方式的方式来处理,但是这样又会又消息的延迟问题。
-使用list作为队列,lpush生产消息,brpop消费消息
brpop是rpop的阻塞版本,list为空的时候,它会一直阻塞,直到list中有值或者超时。
这种方式只能实现一对一的消息队列。
发布/订阅模式可以1:N的消息发布/订阅。发布者将消息发布到指定的频道频道(channel),订阅相应频道的客户端都能收到消息。
但是这种方式不是可靠的,它不保证订阅者一定能收到消息,也不进行消息的存储。
所以,一般的异步队列的实现还是交给专业的消息队列。
可以使用 zset这个结构,用设置好的时间戳作为score进行排序,使用 zadd score1 value1 ....命令就可以一直往内存中生产消息。再利用 zrangebysocre 查询符合条件的所有待处理的任务,通过循环执行队列任务即可。
Redis提供了简单的事务,但它对事务ACID的支持并不完备。
multi命令代表事务开始,exec命令代表事务结束,它们之间的命令是原子顺序执行的:
127.0.0.1:6379> multi OK 127.0.0.1:6379> sadd user:a:follow user:b QUEUED 127.0.0.1:6379> sadd user:b:fans user:a QUEUED 127.0.0.1:6379> sismember user:a:follow user:b (integer) 0 127.0.0.1:6379> exec 1) (integer) 1 2) (integer) 1
Redis事务的原理,是所有的指令在 exec 之前不执行,而是缓存在
服务器的一个事务队列中,服务器一旦收到 exec 指令,才开执行整个事务队列,执行完毕后一次性返回所有指令的运行结果。
因为Redis执行命令是单线程的,所以这组命令顺序执行,而且不会被其它线程打断。
Redis事务的注意点有哪些?
需要注意的点有:
Redis 事务是不支持回滚的,不像 MySQL 的事务一样,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Redis 服务端在执行事务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客户端发送来的命令请求打断。直到事务命令全部执行完毕才会执行其他客户端的命令。
Redis 事务为什么不支持回滚?
Redis 的事务不支持回滚。
如果执行的命令有语法错误,Redis 会执行失败,这些问题可以从程序层面捕获并解决。但是如果出现其他问题,则依然会继续执行余下的命令。
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回滚需要增加很多工作,而不支持回滚则可以保持简单、快速的特性。
Redis的事务功能比较简单,平时的开发中,可以利用Lua脚本来增强Redis的命令。
Lua脚本能给开发人员带来这些好处:
比如这一段很(烂)经(大)典(街)的秒杀系统利用lua扣减Redis库存的脚本:
-- 库存未预热 if (redis.call('exists', KEYS[2]) == 1) then return -9; end; -- 秒杀商品库存存在 if (redis.call('exists', KEYS[1]) == 1) then local stock = tonumber(redis.call('get', KEYS[1])); local num = tonumber(ARGV[1]); -- 剩余库存少于请求数量 if (stock < num) then return -3 end; -- 扣减库存 if (stock >= num) then redis.call('incrby', KEYS[1], 0 - num); -- 扣减成功 return 1 end; return -2; end; -- 秒杀商品库存不存在 return -1;
Redis 提供三种将客户端多条命令打包发送给服务端执行的方式:
Pipelining(管道) 、 Transactions(事务) 和 Lua Scripts(Lua 脚本) 。
Pipelining(管道)
Redis 管道是三者之中最简单的,当客户端需要执行多条 redis 命令时,可以通过管道一次性将要执行的多条命令发送给服务端,其作用是为了降低 RTT(Round Trip Time) 对性能的影响,比如我们使用 nc 命令将两条指令发送给 redis 服务端。
Redis 服务端接收到管道发送过来的多条命令后,会一直执命令,并将命令的执行结果进行缓存,直到最后一条命令执行完成,再所有命令的执行结果一次性返回给客户端 。
Pipelining的优势
在性能方面, Pipelining 有下面两个优势:
Redis是分布式锁本质上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 Redis 里面占一个“茅坑”,当别的进程也要来占时,发现已经有人蹲在那里了,就只好放弃或者稍后再试。
占坑一般是使用 setnx(set if not exists) 指令,只允许被一个客户端占坑。先来先占, 用完了,再调用 del 指令释放茅坑。
> setnx lock:fighter true OK ... do something critical ... > del lock:fighter (integer) 1
但是有个问题,如果逻辑执行到中间出现异常了,可能会导致 del 指令没有被调用,这样就会陷入死锁,锁永远得不到释放。
所以在拿到锁之后,再给锁加上一个过期时间,比如 5s,这样即使中间出现异常也可以保证 5 秒之后锁会自动释放。
> setnx lock:fighter true OK > expire lock:fighter 5 ... do something critical ... > del lock:fighter (integer) 1
但是以上逻辑还有问题。如果在 setnx 和 expire 之间服务器进程突然挂掉了,可能是因为机器掉电或者是被人为杀掉的,就会导致 expire 得不到执行,也会造成死锁。
这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 setnx 和 expire 是两条指令而不是原子指令。如果这两条指令可以一起执行就不会出现问题。
这个问题在Redis 2.8 版本中得到了解决,这个版本加入了 set 指令的扩展参数,使得 setnx 和expire 指令可以一起执行。
set lock:fighter3 true ex 5 nx OK ... do something critical ... > del lock:codehole
上面这个指令就是 setnx 和 expire 组合在一起的原子指令,这个就算是比较完善的分布式锁了。
当然实际的开发,没人会去自己写分布式锁的命令,因为有专业的轮子——Redisson。
这一部分就比较深了,如果不是简历上写了精通Redis,应该不会怎么问。
Redis有动态字符串(sds)、链表(list)、字典(ht)、跳跃表(skiplist)、整数集合(intset)、压缩列表(ziplist) 等底层数据结构。
Redis并没有使用这些数据结构来直接实现键值对数据库,而是基于这些数据结构创建了一个对象系统,来表示所有的key-value。
我们常用的数据类型和编码对应的映射关系:
简单看一下底层数据结构,如果对数据结构掌握不错的话,理解这些结构应该不是特别难:
字符串:redis没有直接使⽤C语⾔传统的字符串表示,⽽是⾃⼰实现的叫做简单动态字符串SDS的抽象类型。
C语⾔的字符串不记录⾃身的⻓度信息,⽽SDS则保存了⻓度信息,这样将获取字符串⻓度的时间由O(N)降低到了O(1),同时可以避免缓冲区溢出和减少修改字符串⻓度时所需的内存重分配次数。
字典dict:⽤于保存键值对的抽象数据结构。Redis使⽤hash表作为底层实现,一个哈希表里可以有多个哈希表节点,而每个哈希表节点就保存了字典里中的一个键值对。
每个字典带有两个hash表,供平时使⽤和rehash时使⽤,hash表使⽤链地址法来解决键冲突,被分配到同⼀个索引位置的多个键值对会形成⼀个单向链表,在对hash表进⾏扩容或者缩容的时候,为了服务的可⽤性,rehash的过程不是⼀次性完成的,⽽是渐进式的。
跳跃表skiplist:跳跃表是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之⼀,Redis中在实现有序集合键和集群节点的内部结构中都是⽤到了跳跃表。Redis跳跃表由zskiplist和zskiplistNode组成,zskiplist⽤于保存跳跃表信息(表头、表尾节点、⻓度等),zskiplistNode⽤于表示表跳跃节点,每个跳跃表节点的层⾼都是1-32的随机数,在同⼀个跳跃表中,多个节点可以包含相同的分值,但是每个节点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的,节点按照分值⼤⼩排序,如果分值相同,则按照成员对象的⼤⼩排序。
整数集合intset:⽤于保存整数值的集合抽象数据结构,不会出现重复元素,底层实现为数组。
压缩列表ziplist:压缩列表是为节约内存⽽开发的顺序性数据结构,它可以包含任意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可以保存⼀个字节数组或者整数值。
C 语言使用了一个长度为 N+1
的字符数组来表示长度为 N
的字符串,并且字符数组最后一个元素总是